果然人老了記憶就會變差...這篇文章主要是記錄個人過去所使用剉刀的心得

(要不是昨天跑去特訓鋼普拉...不然這個使用法還真的被我遺忘了...今天搭火車睡覺時突然想起來的...差點真的就消失在記憶的洪流之中拉Σ(=口=)

 

好,讓切入正題!

說到銼刀,一般過去沒有人會教銼刀怎麼拿,怎麼磨東西:所以我在用銼刀時都是隨手拿起銼刀就開始使用,可是在使用時,往往都會不小心磨到不希望磨到的地方,或是形狀出來不漂亮。直到有天我們學校上了工廠實習的鉗工課程...我才意外的想到這個方法...(果然實作很重要呢~

好,首先來看看過去我拿銼刀的方法:

 

DSCN0850.JPG

如圖所示,主要就是用拇指跟食指還有中只去持握銼刀的底部。這個握法其實不太好,怎麼說呢(糟糕,一時懶的畫示意圖...改天補上)

簡單的說,在使用這個方法時,銼刀很容易就會因為沒有支點的關係,在磨的過程中不穩定的搖晃。指細看這銼刀的系統,就會發現要使銼刀隨時與要打磨的平面平行,就只能靠那小小的持握點來控制,十分不容易,所以常常磨一磨就歪掉磨到不該磨的地方。

 

後來在鉗工課程時所學的方法則完全不一樣。課程中的零件都會先被夾在萬力上固定住(叫做鉗工的由來...),然後再使用銼刀來磨,那持握銼刀的方法是左手握住前面,右手握住後面,然後在延著打磨的方向前後推移,如下圖所示:  

DSCN0852.JPG

那這個方法的好處就是由於銼刀是由兩個施力點來控制,而且打磨位置(也就是抗力點)正好處於中間位置,所以只要兩端施力平均,很容易就能維持銼刀的平衡與穩定度。

這個方法的問題就是說...誰會沒事做模型時每個零件都用萬利夾住後再用雙手持銼刀來磨?這樣太慢了吧...而且這兩種方法還有一個隱藏性的問題是說銼刀在打磨零件時所用的力與手施的力為一比一,像我這種手殘容易磨錯的,一不小心歪掉就是一個大傷口...

在鉗工的話就是平面就不完整了,精度很容易不小心就跑掉了.l..)

 

所以那時候我想出了一種全新的拿法(怪咖的意味...)

啊...離題了!!總之...後來我把這套方法拿來用在模型上面,如下圖所示:

 

DSCN0851.JPG

圖中可以看到,這種拿法最大的特徵就是持握容易而且相對穩定。施令點主要是拇指,而抗力點主要是零件部分,特別的是當這樣拿時,食指會扮演支點的角色。也就是說,再維持打磨時的打磨平面,就從第一種的一個施力點,一個抗力點,這種十分不容易控制的方法,變成一個支點,施力點,抗力點的方式。相較之下,這樣時在容易控制許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據槓桿原哩,抗力點所受的力會小於施力點所用的力,更能精確的控制打磨的力度(從改變施力點位置或力的大小都可以)這就是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

(鉗工時拇指跟食指就變成左手跟右手...當時主要是右手磨到無力,所以用這招讓讓左手施力繼續趕工,右手休息...)

 

因為最近一年多都在作戰車模型,而且打磨的精細度....學長同學鄙視中QAO||||所以這個方法就差點被我所遺忘..所以趁現在還沒忘記,把這個心得記錄下來。

2012/5/22追加部份:銼刀的極限...

   最近做鋼普拉時的心得。對於大平面或是精細的調整(EX:磨尖尖 端之類的),單純只用剉刀不太容易。第一個問題的原因是在於銼刀的面積太小,所以對付大平面,不管怎麼磨都很難均勻磨到 (不管怎麼磨都算局部區域打磨...),所以有時後為了營造整個表面的平整,我放棄挫刀,使用打磨板來處理,而且不得不承認...用打磨 板磨出的邊緣可以比我用剉刀磨更為銳利。然後關於第二個問題也就是精細調整的部分...摁...果然問題還是出在銼刀太小,所以還是很容易亂動。又,銼刀打磨速度比砂紙快很多,一點點的不穩就會造成嚴重的錯誤,而且視狀況刀面卡碎削各部位就會磨得不太均勻...總而言之,各有各的好處吧,要時情況做調整。

銼刀型狀多,面積小,打磨速度快但不容易穩定控制,所以成果會比較粗糙。

打磨版面積大,形狀單純但不容易深入縫隙,打磨速度視砂紙粗細決定。(當然,是可以多做幾個形狀,面積大小都不同的打磨版就是,不過那個就是特殊case了吧?)

所以一般如果可以的話還是銼刀做大概,打摩版做最後的細修比較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s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