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既上次的讀後感vol.1後,直到最近才把最後面的場景製作部份給看完,一方面是懶的看英文啦,另一方面是我覺得吉岡和哉的另一本也寫的不錯,可以多方參考,所以把這本先放在一邊。不過內容因為是不熟悉的場景部份,所以篇幅會比上一次的那偏少了很多。然後都是字,可能要考慮改天補點圖。

 DSCN1921  

 

 

不過在正式開始說書中內容之前必須先說一下;就我的認知與記憶,雖然在台灣一切只以場景來稱呼,在討論上還算蠻方便的,可是在國外一般會分類成兩個名詞來解釋的樣子。一個是vignette,另一個是dioramaFAQ2上並沒有明確討論,甚至國外不同的論壇或比賽也還沒有明確的共識,誰叫diorama這個單字本身就帶有需多意思() ,不過vignette我就不知道來源了。FAQ2上就直接拿來用來分章節了。至於兩者差異的問題,之前日本AM雜誌上也做過特輯來介紹。那在美國那邊,記憶中好像也有聽學長說過某些比賽有規定一套標準(記得是以車輛、人物的數量,還有地台的大小)來定義何者是vignette,何者是diorama,甚至因為某些參賽者的關係還會去調整定義(學長表示:笑)

所以總結這些,我認為以AM雜誌上表示的方式最為明瞭:diorama比較像是一張有故事性的直述句,而vignette則是更為濃縮的敘事詩。也因此關係到整個作品的整體大小以及其所包含的人物與車輛的數量。至於有人會問說去區分這個東西幹嘛? 我想主要是兩個目的。一個是在討論上的方便,使得討論時一講出一個名詞,就可以使人知道他所說的東西大概會是怎麼樣子。那另一個目的則是讓比賽更為公平一些,總不能拿一個2平方公尺大的東西去跟一個不到30平方公分大的東西去比賽看誰的主觀分數高低吧?就算後者的資訊量濃縮成前者的600倍之多,還是再整體的可看性上還是輸人一節。甚至有誰的製作時間多,誰的可存放空間大誰就贏了的暗示在裡面。所以如同會將單品戰車去跟有大地台的戰車比賽分開,在不同規模的場景之間他們也做了區別(不過也有些比賽就不會去區分就是)好了,講了一大堆,那在書中又是怎麼說呢,書中主要的名詞用的是scene這個字,使得討論兩者時可以有一個中性名詞來運用而不會混淆。

 

基本上書中的排版順序如下:

1.一開始是先介紹基礎觀念,主要是說一些真的很基礎很基礎的概念像是要依照要做甚麼樣的主題的東西來選擇使用顏色,地台上的元素,或是之類等等。並示範了一件vignette的製作流程。

流程上就是一般所認知的那些,先從地形雛形開始製作,然後平滑化(?) 或者該說是消除不自然的段落差,然壓出點痕跡以定位模型擺放位置。接著是製作地形質感,這邊用的就是國外常見的直接去挖泥土來灑,不過在台灣這邊感覺常見的都是些腐植土不是砂質土。當然要弄還是弄得到啦,不過就在公園或路上花圃上,直接挖好像又不太好=3=

回到文章,地面質感做出來後來到上色,先田宮水性漆筆塗,再用噴的去修飾,接著稍為筆塗一下細節並且以Washes修飾整體來完成地貌。最後追加點植物之類的來點綴完成。

FAQ2書上就直接推薦了西班牙人寫的那本How to build the diorama!!!(雖然有點翻譯問題,不過台灣其實有代理,所以買的到,目前出到3 ) 流程上也是大同小異,只是看他用熟悉的水性漆去做感覺還蠻踏實的就是,因為有時候實在是不知道到底看人家做出來的範例跟我做出來的東西的不同是來自材料上的差異還是單純使用者技術上的問題。舉例來說,雖然常常看到人家做人物模型是使用亨保琺瑯漆,或是av水性漆,然後在配上油畫顏料等等有的沒的來做出好東西,可是吉岡和哉老師就真的可以100%田宮琺瑯漆去筆塗,效果一樣嚇嚇叫。(詳細可以參閱AM雜誌自己做出來的DVD)

另外,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至少在製作地台上,水性漆筆塗噴塗的效果其實也是大不相同,這點書上雖然沒有明講,但確實把兩者分開來做。

 

2.第二大段開始來到diorama ,主要是在說物件配置的法則,先從較大的車輛與建築物的關係到車輛間的關係,車輛砲塔跟車身方向關係去做構圖討論。然後接著是figures的配置。

說到物件配置,個人是覺得這部份可以同時參考吉岡和哉老師的那本教學,裡面也寫的很詳細,算是另一個方向的參考。

 

3.最後一段則是示範範例製作流程,這邊基本上是大同小異啦,只是隨著要放入的物件的不同有不同的製作方法。一樣可參考那本How to build the diorama來學習。不過看人家用差不多方的方法做出完全不一樣風格的東西還是蠻有趣的。

 

 

 

 

           總之,書總算是看完了。怎麼說呢?因為可能有其他本書在場景部份寫太好了,所以FAQ2這本我認為主要的重點還是在於前半段講單品製作時的觀念解說,畢竟製作過程這在在其他的雜誌投稿或是DVD上已經看很多了,不過我還是要說,真的想完全了解書中內容的話還是要親自去嘗試,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是書上以這個A步驟做完後是下個B步驟,然後是C”來解說,可是真的實際去製作後才會了解為甚麼”A步驟之後接B,然後才是C” 步驟一變換效果就完全不一樣,感覺就是隨著製作的經驗越多,就越能了解書中的內容。至於後面的場景部份,唯一特別的是在大物件配置構圖上面寫的蠻詳細的。啊,還有就是在看他用熟悉的東西去製作,消除材料上的疑慮問題。

話又說回來,在我買了FAQ2這本不久後,好像又出了更新的版本,不知道更新的版本裡面的內容會不會比舊版好很多。總之,對於MIG大師那套很有興趣的人,我還是建議買一本來看看,不時翻閱,總是會有新的發現。(至少我是這樣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s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